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根本課程,如何通過春風化雨的思政體系,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??圩?,培養德才兼備、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?武昌教育立足武昌實際,以綠色教育理念和“336”工作思路為指引,打造武昌思政課“123”模式,即聚焦一個核心——立德樹人,把握兩個維度——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,實施三全育人模式,構建全員、全程、全方位育人網絡化體系。近日,武昌區教育局副局長李峰一行做客長江日報“思政教育局長談”,分享武昌區思政教育創新做法。
■黨建引領、協同創新、過程夯實
優化“大思政課”育人生態
“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根本課程,推進‘思政課’,必須以培養什么人、怎樣培養人、為誰培養人為主線。”李峰介紹,為讓武昌全體教育工作者充分發揮育人職能,在價值觀引領、人格塑造、知識傳授上同向發力,武昌教育緊緊抓住教師隊伍“主力軍”、課程建設“主戰場”、課堂教學“主渠道”,深入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。
思政課程方面,重點組建一支專業的思政課教師團隊和打造一批精品思政課課程。以各學段思政教研員為核心,發揮骨干教師專業引領作用,帶動全區思政課教師專業化發展,積極創新思政課堂模式,讓學生成為思政課堂的主導者,并通過微電影、時政播報、思維導圖等方式,提升思政課堂魅力。組織開展了“最佳思政課”評比,不同學段打造出了55節鮮活而有溫度的精品思政課。
課程思政方面,著重進行全學段全學科思政融合。開展“十九大精神進課堂”“跟著音樂學黨史”“跟著美術學黨史”“跟著詩詞學黨史”等活動,在學科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力度。利用私立武漢中學校舊址紀念館、中共五大會址等紅色教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。通過各種方式,讓所有學科、課程、課堂、活動都承擔好育人責任,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、在學科教學中強調價值引領,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。
李峰表示,今后將會繼續做好“三個堅持”:一是堅持黨建領航,優化“大思政課”育人生態;二是堅持協同創新,完善“大思政課”育人體系,橫向構建育人“立交橋”,縱向構建育人“一盤棋”,將思政課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新優勢有效融合,構建“有核心、無邊界”的“大思政課”育人體系;三是堅持過程夯實,擦亮“大思政課”育人品牌。將思政課程與生活實踐活動結合起來,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,構建打造理論主課堂、活動大課堂、互聯網新課堂的“大思政課”課堂,推動思政教育載體跨界融合。
■講好美好“德育故事”
讓學生感受思政教育的“溫度”
讓思政教育與校園學習生活結合,與學生日常行為結合,是武昌區一線思政教師們的共識。孫民是大東門小學校長,也是一位思政教師,他所執教的《頌黨第一課》是武漢市“同上一節思政課”的優秀課程。
在孫民看來,思政課不局限在課堂中,他將教學內容融入到了校園一草一木的建設中,變成了一個個真實美好的“德育故事”,浸潤到了孩子們的生活中。“我們的思政課是兒童視角下的生活,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經歷德育實踐,實現品格升華。”
孫民認為,在小學階段,思政課的教育必須要回歸兒童的生活,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、生活事件中反觀自己的生活,教學的有效途徑也不僅僅是說教,而是通過現實活動養成好的習慣,在現實活動中展現良好的品德。
在大東門小學,這種生活情境處處皆有。校園的水泥花壇上安裝了供學生小憩的木條椅;樓梯間安放可供休息的板凳;學生的習作與名家大師的作品并列掛在校園的爬山虎墻邊;櫥窗里不再是標語口號,而是身邊的同學、平常的事跡……“將教材內容完全貫徹、融入到了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,他們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。”孫民說。
武珞路實驗初級中學的思政老師肖桓,在日常教學過程中,也特別注重“三貼近”的原則,貼近學生、貼近生活、貼近實際。她善用我國豐富的歷史資源,從中汲取豐厚的滋養,聚焦教學重難點問題,讓思政教學更有“親和力”;舉辦“美麗江城我發現”等活動,讓思政課堂活起來,學生們用腳步丈量歷史變遷,在動態氛圍中感受思政課理論的內核。同時,肖老師還采用多元的教學方式,通過舉辦中學生辯論賽、模擬聯合國、走進人大和政協等主題社團活動,引導學生拓寬視野,關注社會。
■用好校園紅色教育資源
讓學生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
武漢曾是中國大革命的中心和抗日戰爭初期全國抗日運動的中心,這里召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中共五大、八七會議,也是黨帶領全國人民抗擊疫情決戰決勝之地。武昌不少中小學校園中也留存著一大批紅色教育資源。這些紅色資源不僅是鮮活的歷史,也是思政學習教育最生動的教材。
十四中黨委書記王擁軍介紹,在學校119年的辦學歷史上,就涌現出了如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、陳潭秋,一二·九運動武漢學生領袖何功偉烈士等一大批為黨盡責、為國獻身的杰出校友代表。學校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,開設了校友系列、校史系列、三廳系列主題思政課堂,開發了《校友李四光》等校本課程,開展了“走進曇華林”等思政主題社團活動。
十四中還充分利用校史館、三廳、公書林、近現代教育博物館等場館教育學生,在學科中融入校史、黨史、新中國史,帶領學生走進社區,學校場館對社會開放,共享資源,共蓄能量。
武漢中學思政教師吳曉介紹,武漢中學校史館是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也是身邊最佳的思政課資源。學校在校史館中講黨史,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,請學生擔任現場講解員,講解校史,這樣既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,又能夠提高他們的參與度,能夠取得入腦入心的良好效果,引導學生做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、積極傳播者、模范踐行者。